迎接高考的百日復習
高考復習做好一門科目的復習工作,同時還要兼顧所有學科,全面掌控,突出重點。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迎接高考的百日復習竅門,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迎接高考的百日復習竅門
我曾經聽說過一個上海中學生總結的“多理解,多練習,多總結”的“三多法”。我覺得這個方法很能概括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要領。
多理解,就是緊緊抓住預習、聽課和復習,對所學知識進行層次、多角度地理解。預習可分為粗讀和精讀。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學的內容,對重要的部分以小標題的方式加以圈注。接著便仔細閱讀圈注部分,進行深入理解,即精讀。上課時可有目的地聽老師講解難點,解答疑問。這樣便對知識理解得較全面、透徹。課后進行復習,除了對公式定理進行理解記憶,還要深入理解老師的講課思路,理解解題的“中心思路”,即抓住例題的知識點對癥下藥,應用什么定理的公式,使其條理化、程序化。
多練習,既指鞏固知識的練習,也指心理素質的“練習”。鞏固重視的練習不光是指要認真完成課內習題,還要完成一定量的課外練習。但單純的“題海戰(zhàn)術”是不可取的,應該有選擇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題型?;A好的同學還應該做一些綜合題和應用題。另外,平日應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(tài),培養(yǎng)沉著、自信的心理素質。
多總結,首先要對課堂知識進行詳細分類和整理,特別是定理,要深入理解它的內涵、外延、推導、應用范圍等,總結出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系,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。其次要對多種題型的解答方法進行分析和概括。還有一種總結也很重要,就是在平時的練習和考試之后分析自己的錯誤、弱項,以便日后克服。
高考學習考試技巧
強調理解性的記憶
對于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,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行,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無從下手,因此強調理解性的記憶。
例題:帝王謚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。下列各項中屬于謚號的是
A.秦始皇B.漢武帝C.唐太宗D.清康熙帝
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試題的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,理解考試要求的能力。在中國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,但是都有謚號。從唐開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,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用年號。試題中的有效信息是“帝王謚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”,然后調動所學知識,知道漢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,是個尚武的的皇帝,“武”之意為威強睿德,即可得知本題答案為B。
要把教材的句號變問號
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,對歷史現象、歷史概念、歷史結論、階段特征、歷史材料多問幾個為什么,要將教材中的句號變成問號。
如對于“兩稅法”這個知識點,我們不僅要記住具體內容,還要理解為何稱“兩稅法”?與以前的賦稅制度相比有什么特點?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?
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規(guī)律
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征和發(fā)展趨勢,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。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(guī)律的。
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(fā)展的原因時,主要是“生產技術的提高”、“經濟政策的調整”、“社會秩序的安定”、“民族融合的加強”、“中外經濟的交流”、“人民辛勤勞動”等;講經濟發(fā)展的表現,主要是從農業(yè)、手工業(yè)、商業(yè)、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。
高考怎么復習合適
學會獲取和運用信息
首先要學會解讀和獲取“設問”信息,在這個基礎上然后再去解讀并獲取試題的文字資料、圖表、數據、畫面、符號等材料或“情境”信息,不要將這個順序顛倒。其次要進行一番去偽存真、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。再者,要將試題中材料與所學知識建立起正確有效的聯系。最后,對設問的信息進行解讀時,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學知識回答,有的可以將材料中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,還有的則要運用相關的史學觀點進行闡釋。
必須“史論結合”
我們要具備正確運用史學觀點的能力。
例題:在近代中國,民眾與外國傳教士及信徒的沖突稱為“民教沖突”,據記載,沖突最多的三個年份分別為1884年、1898年、1900年,這表明
A.中西文化沖突不可調和B.傳教活動均以武力為后盾
C.清政府對傳教活動態(tài)度強硬D.民教沖突隨民族危機加深而突顯
從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可知試題中所列的三個時間分別與中法戰(zhàn)爭、甲午戰(zhàn)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、八國聯軍侵華有關,造成了中華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,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,“民教沖突”不斷升級。因此本題答案為D。
準確審題,表達規(guī)范
準確審題和有效的表達能力是提高歷史成績的重要保障。由于缺乏這種能力,學生在答題時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,或者是張冠李戴答非所問。提高審題和表達能力要靠平時多練多想,同時也取決于個人文學修養(yǎng)的高低和掌握學科知識的好壞。近幾年采取網上閱卷,學生答題的規(guī)范和文字的表達對取得高分尤顯重要。